● 资讯

石狮沥青贴缝带推送

发布:2024/5/13 8:49:18 来源:daoluchangtong



采用贴缝带裂缝,效果良好,与路面粘结力强,无裂缝现象,能有效阻止雨水沿缝下渗,减少雨水对路面的破坏。经过一年多的使用,贴缝带目前粘结良好。5、结论a、采用贴缝带施工工艺简单,施工快捷,路面污染小,对交通影响小。b、无需专用设备投入,无需扩缝,减少对路面的破坏。c、能有效封缝,防止雨水下渗破坏路面,并且能有效防止裂缝崩边,加强裂缝区的强度。d、封缝工艺与灌缝工艺相比,可节约费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应尽量选择那些耐磨、耐酸碱的大理石类和花岗石类石材。从价格上来看,产量大的浅色花岗石系列比较便宜,适合一般收入家庭选购,更换损坏的部分也好配料。从板材规格上来说,地面应尽量选择花岗石薄板(8-12毫米)的,这主要是考虑地面的强度和房屋承重两方面因素。浅色、白色和灰色石材一直是喜欢简约、甚至单色形状和结构的人的正确之选。这些市场的冷色调和极其显着的特点更加突出了室内陈设品的柔和感。 由于路表面的裂缝成因、形状、程度十分复杂,压缝带(自粘压缝带)有多种规格以满足现场使用,大致分为宽缝(以横缝为主),窄缝(为纵向为主)和网裂三种,宽缝主要是反射裂缝,一般使用宽度为15公分压缝带(自粘压缝带),由于裂缝较宽,应首 行灌缝然后在铺设;窄缝多为沥青混合料的施工缝,宽度较窄,一般可直接铺设宽度为8公分的压缝带(自粘压缝带),对于网裂(含龟裂及其它不规则裂缝)要进行成因分析,属于沥青面层自身引起的裂缝可直接使用450mm宽的压缝带(自粘压缝带)拼接铺设。压缝带(自粘压缝带)主要优点:操作简便-一贴即牢。在路表面使用面层压缝带只需清扫后即可铺设,省去了传统的灌缝料的加热设备。施工速度快-是灌缝的数倍。另外,由于水泥水化后生成的某些盐类具有吸湿性,渗入石材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在石材表面形成水斑,严重影响美观。另外,使用不当的粘结材料,如某些石材粘贴胶,也会使石材产生变黄。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污染、酸雨侵蚀与冷冻破坏等。自然环境中受空气的污染、酸雨和其它一些人为的污染物都会对石材造成污染和腐蚀。另外,冷冻破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因石材都具有吸水性(即使是使用干挂施工的石材),在寒冷的冬天,因冰冻而加速其风化过程,使其强度降低,不仅影响使用寿命,还会威胁到人身安全。目前,国内贴缝带产品种类繁多,但普遍存在粘结性不强、低温抗裂性能不足的问题,从而造成脱落、裂等现象,尤其在北方地区这些现象尤为严重。研究表明,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与施工工艺有关外,主要是材料本身性能的不足引起的。通过反复类比同类产品,历经长期调研,公司自主研发了自粘式路面贴缝带。自粘式路面贴缝带优势特点:(1)施工便捷,效率高:无需任何机具,施工效率是灌缝的2倍以上(2)性价比高:造价是同等性能灌缝施工的80%左右;(3)粘结能力强:15℃以上即可与路面紧密粘结;(4)技术可靠:不渗水,高温时不流淌、不粘轮,低温时不脆裂,耐久性好,不会破坏路面结构;(5)适用性强:可用于水泥路面、沥青路面的裂缝,还可用于旧路面罩面前的裂缝处置;(6):无消耗,无尾气排放。贴缝带使用方法:1、施工步骤依次为:裂缝扫、撕膜粘贴、人工压实;2、保持裂缝表面清洁并干燥,施工前应存留在裂缝以及缝隙中的粒石,裂缝宽度或深度大于1cm时建议填充;3、撕膜时注意两侧附着裙边应一并去掉,施工过程中量避免用手等污染粘贴面;4、本产品粘度较大,施工中请勿人为破坏,自然粘贴以保证该产品优良的封缝性能。5、建议春末夏季期间施工,不建议秋末施工,避免跳车或被铲雪车铲掉;降雨前后24小时内不宜进行该施工活动;6、施工完毕可马上放交通,紧急行车道或路肩位置建议采用滚筒压实。
石狮沥青贴缝带推送:
铺设贴缝带无需设备扩缝,是无损伤的裂缝技术;简单快捷,随时随地,粘贴完毕,即可通车,即时防止裂缝对道路产生的破坏;可随裂缝走向随意拐弯,能 的沿着裂缝封缝,保证封缝质量;适应温差大的区域,在路面高温时,本产品不会被挤出和给车轮碾走而污染路面。贴缝带常规宽度有15公分、8公分、5公分、3公分,可根据缝宽及抗裂需要现场剪切或拼接,也可按要求。贴缝带技术优势贴缝带施工工艺:1、清洁裂缝,清洁路面裂缝区域的尘土、杂物。2、粘贴自粘式压缝带,根据裂缝的宽度选择压缝带的宽度,当裂缝宽度小于5mm时可直接粘贴压缝带;当裂缝宽度大于5mm时,应用沥青砂石拌合料填充裂缝,较小的坑槽也可采用此方法。3、人工压实,将压缝带粘贴在裂缝的表面,同时加力使压缝带更有效的粘贴,然后根据粘贴长度将压缝带剪断,要保证裂缝完全贴住并压实不渗水。4、放交通,放交通后,过往车辆自然碾压,增加压实效果,使压缝带与路面形成有效的整体。

 

石狮沥青贴缝带推送

汉阳路面抗裂贴推送##

网友评论:(注: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盛丰建材网。)

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新闻

内容